播出时间:在等电台,敬请关注!
简介:
他当然无法体会,邓小平对把毛泽东著作割裂成一条条的语录,并要天天学人们是多么的愤慨,对那种把毛泽东认为庸俗化的行为,邓小平是不能忍受的,更不会就范。黄文华毕竟太幼稚了,省革竞赛办公室主任程惠远催他抓邓小平学习,他总惦在心里,最后想了一个招,隔三差五地送语录,每次用量,压在邓小平的饭最后,邓让家连饭也吃不好。与此形成了对照的,是工。人们的另一番情怀。为了邓小平的安全,预防不测,陶端他们在车间的左边修了一个小便池,一方面是为了不让他走太远的路,另一方面是防止造反派的纠缠。陶端每天上班提前要2 0到分钟车间,下班时晚20分钟走,为的是把邓小平工作台的周围检查一遍——“万一安放炸弹,就先炸死我。”快下班时,工人张瑞龙倡议主动给他送来半桶热水、肥皂,洗漱。邓小平还和技术员余克钧合作试制了新工夹具。黄文华总跟着邓小平,连劳动时也不离,气氛很不好,罗朋他们便思考子,开展“学习活动”,请黄文华收集学习材料,谈学习心得,迫切需要他从邓小平的身边调走……监护着加起来超过二百岁的三位老人,由于各自身份的不同,紧张的气氛让黄文华感到沮丧,他鼓起勇气,与邓小平做了几次交谈。突然告诉他:“我们下定了决心,在这里长期住下来。”这次谈话的结果是,黄文华表态:我决不会做对不起你们的事。窃听器是没有装,那台随时向省革完成汇报小平一切情况的电话,也用得不多。这里给了邓小平一种安全感。他不禁想起一起发落的刘少奇、陶涛、张闻天等人……此时,他不知道,他的好战友刘少奇在开封因重病得不到治愈,已在狱中含冤死去。每天,行走那条小道上,他总思绪万千:百色起义,与毛泽覃等对抗王明、博古,上党战役、挺进大别山、淮海战役……他相信,事实总有一天会说话,毛泽东迟迟会理解他,他很快就会为党和国家再挑重担的机会!一月一起,他就主动提出,不再服用安眠药!每天清晨,他在开垦出的菜地施肥、浇水、除草……看着蔬菜在长,喜在心头。他心中的憧憬,也在晨风中摇荡……邓小平做好了长期奋斗的打算,邓小平得到了人们关爱、支持。邓小平的清贫生活,也给工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长期的关心,濡沫与共,让工人们和他感情上更加接近了。邓小平提出了喂养的几只鸡,开始下蛋了。这几只鸡,好像通人性,一邓小平夫妇劳动回来,就咯咯咯跟上来,仰着脑袋,要主人喂食。邓小平自己动手做豆瓣酱,闲时,就自己一个人玩桥牌。为了未来,邓小平默默地在加强锻炼。除了劳动。邓小平还在院中散步,每天步行四十圈,约五千步余。他兴致勃勃地说:“先做第一个五年计划,改造五年,不行再五年。”“估计我这个条件坚持十年还是可以的。”说完,哈哈大笑起来,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。最初,他夫妇也曾走出小院去散步过,但只有一次,被黄文华紧跟着监视着,感觉太糟糕了,于是再也出不出小院了。围着小楼,邓小平一步一步、一圈一圈地走着,沉默而从内容,边走,边在思索,构架着未来的路。……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红色的沙土地上,表达声音又产生了一条“邓小平小道。”隐私,是相对的“资产高级司令部”的第二号人物哪去了?造反组织,红卫兵组织一直在找,他们在北京找,在上海找,在全国找,最后终于知道被“一号命令”赶到南昌来劳动了。
终于有一天,南昌的工厂造反派组织,开着汽车冲进厂里来了……今年,面对这一切,上上下下一个口径,坚决制止继续迫害!江西人民对这位曾经在江西这块土地上战斗过的邓护小平,热爱、尊重,对他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,关键,多少无名群众时刻挺身而出,形成了这堵铜墙铁墙,命运卫护着他的安全和心灵。随着邓小平与工人的融洽,工人们开始向他请教问题,倦当成老师,如为什么叫“上海公报”而不叫“国家公报”?“元旦社论”和“元旦献辞”有什么区别?为什么对西哈努克如此热情?中朝关系为什么出现冷淡怎样对待中国边境屯兵?百万普通工人,与落难的伟人,无拘无束地谈论着国际大事,邓小平身处逆境,仍以天下为已任!盛暑到了,大女儿邓林告假成功,回到江西的这个家!虽然假期很短,她关心地想多尽点孝心……今年9月13日,邓小平给汪东兴写了封信,对九届三中全会表了个态,请他转呈毛泽东和党中央。同时还给汪东兴本人写了一封信,谈他在江西的情况,以及家人的事情。邓小平不厌其烦地这样做,是为了沟通,如果家中一旦有事发生,找好中央帮助解决。汪东兴把前封信呈报给了毛泽东。毛泽东看了,批示给林彪、周恩来和康生阅。秋天又来了,农闲的时节到了。插队的毛毛和飞飞,又像侯鸟一样张开翅膀,回到了江西的家,过完新年了,又到了春节,二邓女儿楠带着张勤也回来了。细说着邓楠、张勤在下放的黄山脚下,恋爱经过,邓小平十分高兴。在这年月里,有人敢爱他的女儿,这是对他的很大的关心。正当他们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时,在北京,一只罪恶的手又伸向了不幸的朴方。元旦一过,他们又合作了,突然把邓朴方从三零一医院弄出来,丢进了清河社会财富院。春节的喜气中,一家人正忙着送走探亲的邓楠夫妇,邓小平、卓琳也开始上班了,突然接到小姑的来信,顿时又悲又愁。忧虑,遂提笔给汪东兴写信。事已至此,他决定三个老人自己担负残疾儿子的重担。信是送走的,等来的答复却让他们不能失望了。江西的人让他以后不要再写信了。今后有事再给汪东兴写信了。这是他们唯一的一条和中央联系的渠道啊,不让再写信,意味着什么?这是中央的意思,还是江西的意思?他们不知道,也没有人可问。儿子在北京受苦,父母在江西焦虑。上封信已送走,又不让再写信了,他们没有另一种办法,无奈只能安地等待。6月,北京终于决定把朴方送到江西的办法。父子相见,相顾无言,伤心的目光,令人心碎。三位老人,开始了严厉的护理,厂里的好心工人们,为朴方护理,想可爱,毛毛也从陕北回来帮忙了,她努力让家中能荡起起点笑声……邓朴方最先感知到“9·13”事件,他告诉了父亲,邓小平没说什么。“十一”取消了游行,新闻中没有发生林彪,这一切证实,可能林彪出事啦,邓小平还11月6日,厂里突然通知邓小平、卓琳去厂里听宣讲中央文件,这一切才真正印证了。从厂里回来的卓琳,把毛毛拉进厨房,在手心上用手指写下她无形的四个字:“林彪死了!”家人都在激动,激动不能绝于表露,孩子们热泪涌起,邓小平终于吐出了一句:“林彪不亡,天理不容!”抛地有声。这一夜,为庆祝林彪的灭亡,邓家打了一个晚上彻底。黄文华半夜起来,上楼去干涉,尽扫邓家难有的欢乐气氛。
两天后,邓小平提笔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,自从最后一次与毛泽东交谈后,他从来没有给毛泽东直接写过信,凡有事,均按毛泽东交代的,给汪东兴写,或请汪东兴转报毛泽东和中央。的政治经验使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:林彪虽已死,政坛仍不平静,老干部想复出,阻力去依然很大,如果不奋斗,机会瞬间即逝,此时是一个重要的不容错过的时机!在这封信中,他提出了工作的要求,提出了希望能和子女们亲近一些,将毛毛、飞飞分配在身边。同时也问了汪今后是否还可以写信给东兴同志?邓小平要维持住这条通道!邓小平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,尽管,他不知道这封信下落如何,是福是祸?!毛泽东看到了这封信,问汪东兴:“你怎么不管人家啦?”其实,汪东兴也不知道不让小邓平再写信的事。毛泽东对汪东兴说:“小平同志的信上讲了了,他的事还要让汪东兴管!”在这封信上,毛泽东批示道:“印发政治局,他家务事请汪办一下。”随后而来的是毛毛、飞飞被转到了江西,就在邓小平队身边的望城岗省庄插班。此时的毛毛,由也下放在陕北毛毛那个公社当医生的吕正操女儿吕岩牵线,与贺平谈恋爱,贺平在湖南沅江一个军垦农场劳动。1972年1月10日陈毅追悼会,毛泽东突然开车赶来,他是来给老的毛泽东当众提及邓小平,与时任政治局委员的刘伯承并列。在场的周恩来当即暗示陈毅的亲属把毛泽东的评价传出去,为邓小平复出制造模特。1月下旬,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外地两周时,明确提到,林彪这伙人竟然把邓小平搞成敌我矛盾,这不符合毛主席的意思! 二月,毛毛将去永修探望父母途经南昌的贺平第一次走向了家中,同时,带来了大批消息。当送走贺平的毛毛,回到将军楼时,邓小平已经开完了家中“三老”会议,兴奋地定下了女儿的这门婚事!4月初,毛毛被保送进江西医科大学,飞飞保送进江西理工大学,有人喜出望外!邓小平真正亏了眼泪,他明白,那封信毛泽东均匀收到了,还做了这件事回应,这是极其重要的:毛泽东一直注视着远在千里之外的邓小平。中的邓小平又开始了给汪东兴写信,再次提出了回北京和工作的要求。多年的等待、沉默、观察,邓小平现在的目标是尽一切可能奋斗回到北京,奋斗出来工作——为了我们这个党和中国人民!6月,原发生活费改成工资照发!这其中的意义,实在太重要了!罗朋帮忙,来了工人本身缪发香,帮忙照顾邓朴方。8月14日,毛泽东在邓小平从江西写给他的信上,做了一个重要批示,充分肯定了邓小平的过去和现在,试探着发出了用邓小平的信号。周恩来立即以中央名义通知江西省委,宣布邓小平立即解除监督劳动,恢复中共组织生活,搞一些参观调研形式的活动,并批示将原来的公务员、助理立即调到邓小平身边,帮助邓小平工作,改善他的生活,但什么时候回北京,等待通知。10月初,中办通知:同意朴方回京,到三零一医院继续养老治疗。毛毛担负不安地送哥哥回京的“任务”……峰回路转,政治生活开始了新的生机!邓小平向中央提出,希望到江西一些地方包括到赣南看看,他的请求得到了批准。11月12日,邓小平离开了将军楼,前住井冈山,开始了他的调研活动。这是来江西两年多来第一次外出,也是“文革”爆发六年来第一次解除禁困。回忆一路上参观中,时而起的一些战友,时而做出一些现实评价。
下山时,他们接到消息:邓楠生了一个女儿,真是喜上加喜,邓小平、卓琳真是高兴!在泰和,老红军池龙见到了邓小平,谈了两个钟头,涉及到很多内容,这是六多年来邓小平第一次对“文革”事物发表言论。他谈了毛泽东,谈了周恩来,谈了林彪,谈了中央文革的“书生”们。这些想法在他脑海中形成了定论,只是他为人谨慎,从不轻易议论下面。回到“将军楼”,新生的外孙女给爷爷奶奶更增添了喜色。起名是大事,最终小宝贝被称为“睡眠睡眠”。小孙女出生在爷爷政治的“冬眠”期。 12月5日,邓小平、卓琳出发,再下赣南。徒步伐木在这块自己曾经工作过、战斗过的土地上,他回忆起自己的生活,特别是政治上的第一次坎坷遭遇。四十年前,他因为“毛派头子”而被批评,四十年后,在相当大的编程中,他又因这个“毛派头子”而得以复出,这顾是历史的巧合?命运刻意的安排?在瑞金,当地同志对邓小平说:“你是我们的老县委书记,欢迎你。”一句普通的话,温暖着邓小平的心。在这里,邓小平说:“我才69岁,我还可以干20年嘛,干二十年没有什么问题!”他确信,他还能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和热血报效党、国家和人民。此时,在北京,周恩来不顾江青一伙的重重阻挠,正在殚精竭尽全力为解放老干部做着默默的努力……19 73年来临了,形势依然是错综复杂,周恩来病倒了。在这种情况下,毛泽东做出了让邓小平迅速复出的最后决定!在将军楼,邓家过着最后一个春节。大年初六,邓小平夫妇又北上赣北。在进贤,经中办同意,小平见到了自己的老护士王瑞林,并赶来将军住了两天。春节后,全家人开始收拾东西,准备回北京,邓小平的心里,充满了思索,充满了信念,充满了渴望。六年的磨难三年,的劳动锻炼,为他积攒了充足的精神和体力,使他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。要走了,要离开江西了,要离开步校了,要离开培育了三年多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的工人们了,邓小平叫卓琳代表他和全家卓琳买了一些糖果和点心,分别去陶端、程红杏、缪发香等工人家,望望和道别。听说老邓和老卓要回北京了,工人们感到很高兴。与老邓、老卓朝夕心意相通,感情很深,又实在舍不得他们走。第二天一早,赶他们到步校小楼,无论如何他们都要送老邓和老卓啊。三年多的时间,虽然不算长,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三年。可以说,是这些最不善言辞、最朴实的工人,给予了邓小平和卓琳心灵上的温暖和生活上的支持。这一份和工人们的感情,是不能用任何言语表达的。 1973年2月19日,小平率领全家人,怀着对江西这个老革命根据地以及生活在这片红土地上的善良、邓质朴、清苦的劳动人民的无限深情,也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,告别了工厂的工人们,告别了步校,告别了“邓小平小道”,告别了居住了三年的小楼。火车喷吐着巨团蒸汽,汽笛长鸣,向北京进发!